查看原文
其他

怀宁江镇:奔头 看头 盼头

2018-01-05 马顺生 邓九平 安徽经济报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直以来,解决好“三农”问题,被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的美好愿景,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安徽是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多年来在“三农”工作方面开展很多新鲜的探索,且富有成效。当前,乡村振兴的大幕开启,安徽又将呈现哪些生动的实践?安徽经济网推出“乡村振兴调研行”专栏,展开系列报道。


安徽经济网记者  洪涛  摄


        走进黑木耳大棚,映入眼帘的是一串串挂在空中的圆柱形“小灯笼”,走近细看,原来是木耳菌棒。这些木耳菌棒8个一串,被挂在大棚钢架上,每个大棚3000串。这样算下来,一个棚就是24000个菌棒,看起来蔚为壮观。


  这是怀宁县江镇镇新合村发展产业的情景。最近,安徽经济报、安徽经济网“乡村振兴调研行”采访组来到江镇,感受这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发展热力。


产业有奔头

         去年,新合村新引进挂袋木耳的栽培模式。“两个月前,生产出第一批成品优质桑枝木耳,干品达12000多公斤。整个项目投入资金130余万元,其中扶贫项目资金102.5万元。按照目前的情况,木耳基地年产值能达到150—180万元。”新合村党支部书记何承龙说。
 

  基地的发展,不仅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村集体每年最少获益10万元。对于即将出列的贫困村新合来说,是一笔不小的集体收入。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
 

  近年来,江镇以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就业创业,发展扶贫产业项目843个,户均产业项目数2.72个。依托福宁米业、森源生态、泉新家庭农场、燕山家庭农场等企业及合作社建立产业基地,每年为贫困户带来稳定收益。
 

  江镇是中国面点师之乡,面点业由当初“夫妻作坊”发展成为拥有巴比、天添等20多个全国高知名度的江镇白案自主连锁品牌。据统计,江镇镇3.7万人中近2万人从事馒头等面点行业,全镇农民每年可赚回10个多亿元。
 

  “以市场为导向,依靠资源优势,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和养殖业,走规模化、专业化、合作化发展道路,全面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江镇党委书记董红军说。
 

  如今的江镇,产业有奔头。


乡村有看头

     “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采访组走访江镇,好一种“树在绿中、家在林中、人在画中”的惬意。
 

      乡村振兴离不开生态宜居的好环境。
 

      江镇以改善村镇人居环境为重点,以治脏、治乱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为核心,开展集镇区整治、联山村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改善环境面貌,完善服务功能,提升建设管理水平,打造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管理有序、文明和谐的特色乡镇。
 

      走进江镇联山村,分明感受到这个山间小村的祥和。碧波荡漾的溪流沿村流淌,河内鱼儿嬉戏;一排排风格各异的小楼美观气派,房前屋后绿树成荫;具有徽派风格的文化长廊点缀村落间,村民相聚谈笑风生。
 

      “在我们村,垃圾处理按照‘户集、村收、乡镇转运’的收集方式,每天累计处理70余吨垃圾,村庄道路、水体沿岸、庭院和村庄周围绿化率达40%,河渠绿化率达70%以上。”联山村党支部书记刘和标说。
 

      村庄美了,“面子”有了,“里子”也足了。江镇镇引导村民:让当代家训新风吹遍家家户户,让那些落后的思想观念、不良的风俗习惯、不文明的行为方式得到改变。
 

      “从过去比排场、比气派,到现在比文化、比家风,文明习俗观念在我们这里深入人心。村民眼中再也容不下不文明的行为,他们不仅当乡村文明的践行者,还互相监督提醒,成为乡村文明的推动者。”江镇镇长查旵东说。
 

      如今的江镇,乡村有看头。


农民有盼头

      采访组走访江镇新合村时,来自安庆市国税局的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长宣庆国正在忙着走访农户。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改变贫困户等、要、靠的思想,从根本上拔掉贫困户穷根,并针对贫困户的实际困难和需求制定不同对策。”宣庆国接受扶贫队长这个重任后,致力于通过发展产业使扶贫真正产生实效。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
 

      当前,脱贫攻坚向纵深推进,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检验各级党委政府的精神状态、干事能力和工作作风。江镇镇一干人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
 

     “几块板子搁在那,不烧油、不喝水,每天还能挣钱哩。”看着一块块闪闪发亮的太阳能板,江镇的老百姓对身边发生的光伏发电的新奇事津津乐道。
 

      江镇建成户用光伏电站35户,投入资金84万,其中县级资金28万,镇村资金28万,小额贷款26.4万,村民自付1.6万,每户年收益约3000元。
 

      新合村的黑木耳基地, 11户贫困户筹资1000元入股,每年能有600元的收入;木耳基地还帮22户贫困户每户代养6000棒木耳,每户每年能有2400元的收入。“黑木耳挂起来了,脱贫路跑起来了。”江镇镇宣传委员韩琴说。
 

      目前,江镇特色种养项目基地12个,就业扶贫车间1个,自主发展特色种养业175户,合作代养代种306户。
 

      如今的江镇,农民有盼头。





Hello,伙伴们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